close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以前就很好奇為什麼"文言文"古代中國通用的文書
而不是白話文呢?
或者可以反過來問
如果是白話文會發生什麼事
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台語歌的歌詞
或者廣東話的漫畫
或者一般國語的白話文
其實都差距頗大
如果書寫成文字
早晚會像歐洲一樣
雖然本來都是相同的語系
之後也會變成雖然系統一樣
可是卻難以學習與相互溝通
甚至同樣是英文 差了幾百年就會變成難以閱讀
而"文言文"的特點就在於"精簡"
而且可以望文生義 猜測出其意義
即便是兩千多年前的文章
只要認得字 大多可以猜出意思
所以不論"白話"如何的變化
思想還是可以順利的流傳下去
尤其是印刷術尚未普及的古代
精簡的文字有助於知識的傳遞
更甚者 如果要把整篇文章背誦下來也不難
例如孫子兵法只有五千多個字
如果背下來 就可以隨時運用
記憶力是智商的關鍵 不過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古代中國人使知識"壓縮"的技術 就是文言文
當然古代西方人也有其一套
那就是使用"公設法"的"數學" 不過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